“MCU+电源管理芯片”组合来袭,国产芯片厂商能否打破单一产品困境?

10/12/21, 9:44 上午
媒体报道

集微网报道,若提到2020年以来半导体行业缺货涨价最严重的芯片产品,MCU和电源管理芯片一定是首当其冲,虽然近期需求略有回落,但截止目前,上述领域的代表企业TI及ST的产品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市场供给仍然存在缺口。

image.png

作为缺货的“重灾区”,MCU和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期包括兆易创新、芯海科技在内的多家国产MCU企业陆续推出电源管理芯片,也有思瑞浦等模拟芯片厂商入局MCU市场,部分企业更是直接推出集成电源管理和MCU的芯片产品,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俨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完整的产品组合更具竞争力

据了解,由于MCU市场供应商众多,竞争较为激烈,而价格竞争一直是各大厂商抢占市场的重要策略,导致MCU产品的价格一直不高。

特别是在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其价格低点已经被国产品牌拉至0.1美元,甚至于更低,连身处缺货旋涡中的龙头厂商ST都无法避免,不得不加入这场价格之战,ST将于今年底推出价格全面突破0.32美元的新一代STM32G0 产品。

ST中国区MCU市场与应用总监曹锦东在今年5月举办的STM32峰会上表示,如何进行成本优化,提供客户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是ST一直追求的目标。

价格竞争本就不易,国外MCU大厂还建立了非常全的产品生态,能同步提供MCU的周边配套芯片,比如电源管理芯片、驱动芯片、接口电路、数模转换芯片等,包括ST、TI、NXP、Microchip、Renesass在内的大厂都拥有这些产品组合,可以围绕主芯片MCU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而国内厂商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也受限,普遍是从单一产品入局,并不具备在产品组合方面的竞争力。

“国外大厂拥有完整的产品生态,在与国内厂商竞争时,可以通过降低MCU产品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但仍然能从其他芯片赚到钱,甚至提高周边电源管理或是驱动芯片的价格来保证整体解决方案的利润。”业内人士对集微网表示,反观国内厂商,如果只做MCU,要保证利润的话价格就很难降下来。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终端客户也更愿意从一个原厂采购完整的解决方案,因为MCU不能单独使用,客户从一家企业购买MCU后,还需要从其他企业购买周边配套芯片,这对于客户的管理成本将大幅增加。

因此,国内外厂商都在不断完善公司产品生态,例如日本MCU大厂Renesas连续收购了Intersil、IDT、Dialog三家模拟芯片厂商,射频芯片大厂Qorvo收购了专注可编程电源管理和电机控制芯片厂商Active-Semi,专注LED驱动芯片的晶丰明源开始研发DC/DC电源芯片,并通过收购南京凌鸥进入MCU领域,以提高竞争力。

电源管理+MCU早已成市场趋势

由于MCU应用广泛,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所需要的功能并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业情况,市场上陆续推出了搭配电源管理、无线通信、传感器、定制通信协议及硬件接口的专用MCU。

业内人士指出,MCU搭载其他芯片是顺应产业需求,该类产品的集成度更高,只需要极少的外围器件,不仅方便客户开发产品,还有效减少PCB板的占用面积及整体方案的尺寸,从而降低BOM成本,极具市场潜力。

另一名MCU专家也称,专用MCU是根据特定的垂直应用领域进行功能优化,推出兼具高性能和成本优势的产品,再好的通用MCU也无法在其垂直市场与专用MCU展开竞争。

在上述搭配中,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成为了众多MCU厂商的选择。早在2013年,Microchip就曾推出号称“全球首款”集成MCU的模拟电源管理控制器,该芯片主要面向广泛的消费电子和工业应用。

如上文所述,TI、Renesas、NXP、Qorvo、ADI、PI、三星等国外大厂都有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国内厂商同样在朝该领域拓展,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包括上海贝岭、中颖电子、比亚迪、晶丰明源、富满电子、伏达半导体、英集芯、泰矽微、思远半导体、芯海科技、兆易创新、昇生微、赛腾微、思瑞浦在内的众多国内厂商都推出了电源管理+MCU的产品组合,或是集成电源管理和MCU的芯片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TI、Renesas、Microchip等大厂所立足的通用MCU市场,近年来推出电源管理+MCU产品组合的国内厂商,有了更明确的垂直应用领域,比如,快充和TWS是兆易创新、昇生微、思远半导体、英集芯、伏达半导体等众多厂商的选择。

据了解,TWS、快充市场规模足够大,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也是少数国内厂商能与国际大厂直接展开正面竞争的领域,国内厂商正在积极涌入该领域。

高集成度是MCU产品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万物互联的时代到来,更多“爆款”的细分应用市场将层出不穷,相信产业界还将涌现出大量极具创新力的专用MCU。

 

新闻来源:“MCU+电源管理芯片”组合来袭,国产芯片厂商能否打破单一产品困境? (qq.com)